(1)井身质量控制措施
开钻前须对设备进行检查,天车、转盘,井口三者的中心线在一条铅垂线上,偏差不大于10mm。
开钻前和领眼钻进井段钻完方钻杆后须用平衡锤对方钻杆校直,确认方钻杆中心对准转盘的中心。
表层钻遇井漏无法实施定向时,只能采用随钻测斜接头或单/多点吊测,该段采用防斜打直技术应严格控制井斜在设计范围内,固井前投测电子多点;钻进过程中应做到钻井参数平稳过渡,防止全角变化率超标。
直井段钻进时应坚持划眼,以利于修整井壁和满足带砂保障井下安/全。
加强井眼轨迹监测,数据采集间隔不大于300m,必要时应加密测斜。出现磁干扰,采用陀螺测量。
钻具入井后应控制下放速度,不得猛刹猛放,若遇阻应上提钻具、转动不同方向下放;严禁划眼和悬空处理钻井液。
若井下情况复杂,需要通井和划眼时,原则上采用上一趟钻具结构,如因实际情况须改变钻具结构时,该钻具的刚性须小于上趟钻具的刚性。
为避免地层厚度及地质储层变化时造成被动局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控制,达到地质要求及*储层穿越质量。
用MWD随钻监测井眼轨迹,施工中应根据实钻井眼轨迹需要,合理调配钻具组合。
使用MWD随钻监测井眼轨迹时,必须保障钻井泵上水良好,防止泵压不稳影响MWD工作。
为准确控制井眼轨迹,应加强井斜、方位监测,及时对井眼轨迹做出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确认在目标靶体内钻进。
钻至出靶点后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钻井情况,确定具体的完钻深度。
(2)钻井液质量控制措施
根据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等,制定钻井液性能参数和施工、维护处理措施。做好钻井液材料及处理剂等的入库质量验收。钻井液处理剂及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必须经检验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无标识或标识不明确的处理剂及原材料,对直接影响使用效果的处理剂应堆放在库房内,露天存放的钻井液材料必须“上盖下垫”,分类摆放并贴上标签,防潮,防水。对数量大不能堆放在库房内的如堵漏剂,重晶石等应摆放整齐。选派技术*、经验丰富现场钻井液服务人员到现场进行钻井液技术服务。做好钻井液性能监测。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每2小时测量一次密度和漏斗粘度,每8小时测一次全套性能,并注明时间、井深等。当钻井液受油、气、水侵而性能不稳定,受各种化学污染而须大型处理时要加密测量。做好钻井液性能维护。泥浆工应根据井口钻井液性能实测结果,依据设计进行维护处理。钻井液性能须作较大幅度处理时,泥浆工应按钻井液变更程序和审批方案执行。
根据钻井设计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钻井液处理设备并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当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根据钻井液性能测试要求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检测仪器并定期进行维修和检定,使设备性能和精度处于良好状态。钻井液检测设备应摆放在钻井液值班房内,并有固定的操作台,对密度计和漏斗粘度计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洗,在使用期间至少每3天校正或校验一次并记录。钻穿嘉陵江后储备足量的堵漏材料与加重浆,合格后方可继续钻进。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井下情况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
龙马溪组采用油基钻井液体系,储备足量的堵漏材料与加重浆。尽量采用设计低限,若钻遇异常和复杂等情况,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实钻过程中加强环空液面监测,控制井漏复杂,防止漏转溢。
(3)固井质量控制措施
召开施工前安/全技术交底会,指定施工指挥,做好固井前的各项准备。
现场施工负责人和钻井队技术人员,对送井套管、附件、工具、器材等进行认真检查验收。钻井队负责按入井顺序排列套管、外观检查、丈量长度、通内径、清洗丝扣等,确认入井套管完好无损;钻井技术负责人对现场各入井工具及附件进行检查,测绘草图并进行标注。
认真通井,努力消除严重狗腿,使井眼轨迹平滑;后一次通井到底分段循环带干净井内岩屑后,视摩阻情况在斜井段加入一定数量的固体润滑剂,并调整好钻井液性能;通井起钻时按规定坚持灌满井筒钻井液,*井壁稳定。下套管前,进行地层承压能力试验,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后,方可进行固井作业;如井下复杂,地层承压能力试验困难,采用“穿鞋戴帽”固井工艺,提高固井质量。下套管遇阻时,应采用在套管*强度范围内上下活动套管并循环冲洗方式处理,严禁猛提、猛放,严格控制套管下放速度。下套管时及时灌浆,裸眼段灌钻井液时应坚持活动套管,防卡套管。下套管中或下完套管发生井漏,原则上不得采取桥塞钻井液及有可能造成循环通路堵塞的材料进行堵漏。下完套管后,循环开泵时应使用小排量顶通,压力平稳后逐步提高排量,以固井施工排量循环钻井液不少于两周,钻井液进出口密度差不大于0.02g/cm3,循环通道畅通无堵塞,无沉砂、掉块返出。注水泥必须按照设计进行,确认连续施工。水泥浆和前置液注入量、注替排量、水泥浆密度和性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水泥浆密度应保持均匀,平均密度与设计密度误差不超过±0.02g/cm3。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